欢迎访问智汇文库!

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虚伪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曹英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南长沙 410100 )
 
摘要: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又一主要培养方向。文章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中
 
的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四
 
方面对校企深度融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职业素养;校企深度融合;学生
 
作者简介:曹英(1977-),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资产评估专业教
 
学与研究。
 
目前大学生就业模式是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就业模式 日益市场导向化,企业的用人要求随着企业间的竞争增大而提高,仅仅拥有一技之长而不能
 
在职场各个环节游刃有余的人迟早是要被淘汰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
 
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而将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重
 
点培养方向。本文拟从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浅谈校企深度融合背景
 
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目前高职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做人等问题。调查数据显 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与本科生相比偏高,主要体现在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职业生涯模 糊、缺乏诚信意识等,这些都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纵观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 现状,普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高职院校虽然都设置了职业素养相关课程,如思
 
 
 
 
 
 
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等,但是仅仅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几门课程,而没有贯穿 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虽然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但没有形 成较为合理的职业素养内容和培养方式,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 的要求。
3.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机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自身科技优势不明显,
 
对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不大,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适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需要。而因为没有经
 
验,许多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这些因素势必制约了校企合作,更不用说深度融合了,导致高职院
 
校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相关岗位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然而随着我国产
 
业加速转型升级,人力资源市场对就业竞争力的导向已经向职业素养偏移。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
 
它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弥补、调节和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高职
 
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使其立足岗位、融入社会。而校企深度融合是相对于校企浅层
 
合作而言的,不仅指校企双方的“结果”的合作,更是指“过程 ”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全程参与高
 
校的人才培养,能够将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等更好地融入到高职教育中,对于解决当前高职院校职业
 
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关键性的作用。
 
二、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引入几个企业案例或者讲一些行业规范或者请
 
几个企业专家指导下实习实训就可以的,而应该在教育目标制定到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有实质性
 
的融合,在产教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1.以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制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但很多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时候,虽然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确定岗位,分析典型工 作任务等,但最终制定出来的仍然是“职业岗位能力 ”培养方式即,只考虑了训练学生孤立的岗位技能, 只考虑学生是否能去做这个工作。有很多学校在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时,认为学生对口就业率高就是好
--章来源网络
 
 
 
 
 
 
事,而他们却从不注意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如何。以我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为例,每年学生对口就业 能达到 90% 以上,但在一年以后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发现,能坚持在岗位上做下来的不到 30% ,为 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经反复调研,结果是绝大多数的企业反映高职学生虽然动手能力不错,工 作容易上手,但缺乏创新,不能吃苦,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还是和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 企业甚至提出职业素质比专业素养更为重要。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和企业一起制定培养
目标,将目标定位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并要明确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实施的具
 
体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具体、完整、综合的工作过程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时感受职业情境,
 
提高专业技能。
 
2.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平台构建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学院要根据综合职
 
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其中,公共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
 
文化精神和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课培养专业能力。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上来,很多专业也是新
 
开设的,看到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好招生了就立马开设,这样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难免出现了
 
只简单罗列几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缺乏一系列基础课的支撑,缺乏职业发展的专业基础;另外对课
 
程内容定位也没有很好地针对行业需求进行取舍,也不能及时地引入或者更新企业、行业的案例、工
 
作规范等。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校企深度交流,专业老师要从企业那里充分了解岗位对应的知识、能
 
力及素质要求。基础课程要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行业接轨,并
 
对照专业培养目标,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构建出完整的基于
 
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工作需要,制定每门课程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 目标。课
 
程体系建立过程中还应该考虑课程开设的可行性,明确哪些课程或者哪些知识点在校内完成,哪些课 程或者哪些知识点需要在企业完成,在学校内侧重专业基础知识讲授,在企业内侧重专业技术核心能 力和职业拓展知识传授。除了以上专业课和公共课,还应该开设一定的专题讲座,主要聘请企业专家 讲课,讲授企业文化,讲授工作要求,讲授工作前景等,以侧重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未来 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章来源网络

 
 
 
 
 
如何做好工作,做久工作。其次,要重视专兼教师队伍间的沟通联系。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学校教师 要和企业专家定期联系,让兼职教师担任项目教学,指导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让兼职教 师担任专业认知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兼职教师还要参与 指导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让学生的专业学习始终围绕着企业工作这条主线。
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能力;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在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需要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有机
结合;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章来源网络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