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常用机构
1、零件:指机器中每一个最基本的制造单元体。
2、构件:在机器中,由一个或几个零件所构成的运动单元体。
3、部件:指机器中由若干个零件所组成的装配单元体。
4、机器: □它是由许多构件经人工组合而成的;
□这些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它是用来代替人的劳动去转换产生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
5、机构: □它是由许多构件经人工组合而成的;
□这些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6、机械: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7、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连接称为运动副。
8、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
1)、曲柄摇杆机构

2)、双曲柄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3)、双摇杆机构:存在死点位置
9、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借助于本身的曲线轮廓或凹槽迫使从动杆作一定规律的运动。
10、凸轮机构的类型
1)、按凸轮的形状分
□盘形凸轮机构 □□移动凸轮机构 □□圆柱凸轮机构
2)按从动杆的形式分
□尖顶从动杆凸轮机构 □□滚子从动杆凸轮机构 □□平底从动杆凸轮机构

1、
L —螺纹的导程; n—线数; P—螺距
12、螺纹机构的形式:单速式螺旋机构、差速式螺旋机构、增速式螺旋机构
第二章 常用机械传动装置



n 、n
1 2
—主、从动轮的转速;
□、 □ 1 2
—主、从动轮的角速度;
D 、D
1 2
—主、从动轮的直径
1 2
—主、从动轮的转速;
□、 □ 1 2
—主、从动轮的角速度;
D 、D
1 2
—主、从动轮的直径
2、两种常用的张紧装置: 调距张紧装置、 张紧轮张紧装置
3、齿轮传动的速比计算公式:
i □ 1 □ 2 □ 2 n z d
2 1 1


2 1 1
n 、n
1 2
—主、从动齿轮的转速;
z 、z
1 2
—主、从动齿轮的齿数;
—主、从动齿轮的节圆直径
1 2
—主、从动齿轮的转速;
z 、z
1 2

—主、从动齿轮的节圆直径
4、 □ □①传动速比恒定不变
□□优点
传动效率高
般效率为0.95~0.98,最高可达0.99 □
齿轮传动□ □⑤结构紧凑,外廓尺寸小
点□□运转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声较低的齿轮在高速
□②轴 间距离较大时,传动装置较庞大



齿轮传动□ □⑤结构紧凑,外廓尺寸小




d □mz
d-- 分度圆的直径; p-- 齿轮的齿距;m--模数;z-- 齿轮的齿数
6、一对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条件
□m □m □m , □ □□ □□□压力角□
□要1求一2对齿轮在1任 何瞬间必须有一对或一对以上的轮齿处于啮合状态

7、蜗杆传动的特点:速比大、传动平稳、有自锁作用、效率低
a □250mm
8、已知一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中心距
m □5mm
,主动轮齿数
a □250mm

m □5mm
,主动轮齿数
z1 □20,转速 n1 □1450r
min 。试求从动轮的齿数、转速及传动速比。


解:由a □ 1 2
2
250□ 2
2
□z □80 2

由i □z2
z 1
i □4 n □362.5r min
2




2

2
□z □80 2



i □4 n □362.5r min
2
9、已知一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其速比
i □3.5
m □4mm
,二轮齿数之和

m □4mm
,二轮齿数之和
z □z □99 1 2
。试求两轮分度圆直径和传动中心距。
。试求两轮分度圆直径和传动中心距。



□22 □77
□d □mz □4□22□88mm 1 1
d □mz □4□77 □308mm 2 2
a □ 1 2 □ □198mm
2 2
第三章 轴承
1、
d —弹性挡圈; e—轴肩; g—套筒; i-- 圆锥表面;j —螺母
2、基本代号:由轴承类型代号、尺寸系列代号和内径代号构成
轴承尺寸系列代号: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位于左边的数字为轴承宽(高)度系列代号,
位于右边的数字为轴承直径系列代号。
轴承内径代号表示轴承公称内径。
618/2.5
— 类型代号

— 宽度系列代号
第四章 液压传动概述
1、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调节元件、辅助元件。
d □mz □4□77 □308mm 2 2

2 2
第三章 轴承
1、

2、基本代号:由轴承类型代号、尺寸系列代号和内径代号构成
轴承尺寸系列代号: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位于左边的数字为轴承宽(高)度系列代号,
位于右边的数字为轴承直径系列代号。
轴承内径代号表示轴承公称内径。
618/2.5




第四章 液压传动概述
1、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调节元件、辅助元件。


t t
P —压力; F —液压推力; A—有效作用面积; q —流量; v —平均流速
3、在如图所示的液压千斤顶中,若已知大活塞 7 的直径 D □34mm,小活塞 2 的直径
d □13mm ,手在杠杆 1 右端的着力点到左端铰链的距离为 750mm ,杠杆中间铰链到左
3、在如图所示的液压千斤顶中,若已知大活塞 7 的直径 D □34mm,小活塞 2 的直径
d □13mm ,手在杠杆 1 右端的着力点到左端铰链的距离为 750mm ,杠杆中间铰链到左

时, 问油液的工作压力及手
在杠杆上所加的力各有多少?

解:物体所受重力为
G □mg □5000□9.8 □49000N



作用在小活塞上的力为

□ □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13□10□3 □2□7176N
4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
4
F□750□F □25 1
故手在杠杆上所加的力为
F □ F □ □238.8N
750 1 750
第五章 液压泵、液压马达和液压缸
1、齿轮泵(定量泵)的工作原理
当电动机驱动主动齿轮旋转时,两齿轮开始发生转动,这时吸油腔的齿轮逐渐分离,由
齿间所形成的密封容积逐渐增大,出现了部分真空,因此油箱中的油液就在大气压力的
作用下,经吸油管和液压泵入口进入吸油腔。吸入到齿间的油液随齿轮旋转带到压油腔,
随着压油腔轮齿的逐渐啮合,密封容积逐渐减小,油液就被挤出,从压油腔经出口输送
到压力管路中。
2、双作用式叶片泵(定量泵)的工作原理
当电动机带动转子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作用下以其端部压向定子内表面,并随定子内
表面曲线的变化而被迫在转子槽内往复滑动。转子旋转一周,每一叶片往复滑动两次,
每相邻两叶片间的密封容积就发生两次增大和减小的变化。容积增大产生吸油作用,容
积减小产生压油作用。
3、单作用式叶片泵(变量泵)的工作原理
单作用式叶片泵的定子内表面是一个圆形,转子与定子间有一偏心量 e,端盖上只开有 一
条吸油槽和一条压油槽。当转子旋转一周时,每一叶片在转子槽内往复滑动一次,每相
邻两叶片间的密封容积发生一次增大和减小的变化,即转子每转一周,实现一次吸油和
压油。
柱塞泵是变量泵。

4、 pq
0 1000 P □P0 □ pq
P —泵的输出功率(kW);P-- 配套电动机的功率(kW); p —液压泵的工作压力( Pa );

q —液压泵的流量( m3 ); □—液压泵的总效率
s
5、液压马达(或液压泵)的每转排油量称为排量。
6、 n □q T □pV
v 2□ □□
n — 液压马达的输出转速□rs □
q — 液压马达的输入
m□3s
V — 液压马达的排量m3
r
T — 液压马达的输出转矩
□m□ p — 液压马达的工作压力□P □
a
v F
7、 当无杆腔进油、工作台向左运动时, 速度为 1 ,推力为 1 ,则有
v1 □A □□D2 4 F1 □pA1 □4D 2 p
故手在杠杆上所加的力为

750 1 750
第五章 液压泵、液压马达和液压缸
1、齿轮泵(定量泵)的工作原理
当电动机驱动主动齿轮旋转时,两齿轮开始发生转动,这时吸油腔的齿轮逐渐分离,由
齿间所形成的密封容积逐渐增大,出现了部分真空,因此油箱中的油液就在大气压力的
作用下,经吸油管和液压泵入口进入吸油腔。吸入到齿间的油液随齿轮旋转带到压油腔,
随着压油腔轮齿的逐渐啮合,密封容积逐渐减小,油液就被挤出,从压油腔经出口输送
到压力管路中。
2、双作用式叶片泵(定量泵)的工作原理
当电动机带动转子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作用下以其端部压向定子内表面,并随定子内
表面曲线的变化而被迫在转子槽内往复滑动。转子旋转一周,每一叶片往复滑动两次,
每相邻两叶片间的密封容积就发生两次增大和减小的变化。容积增大产生吸油作用,容
积减小产生压油作用。
3、单作用式叶片泵(变量泵)的工作原理
单作用式叶片泵的定子内表面是一个圆形,转子与定子间有一偏心量 e,端盖上只开有 一
条吸油槽和一条压油槽。当转子旋转一周时,每一叶片在转子槽内往复滑动一次,每相
邻两叶片间的密封容积发生一次增大和减小的变化,即转子每转一周,实现一次吸油和
压油。
柱塞泵是变量泵。



P —泵的输出功率(kW);P-- 配套电动机的功率(kW); p —液压泵的工作压力( Pa );


s
5、液压马达(或液压泵)的每转排油量称为排量。
6、 n □q T □pV
v 2□ □□
n — 液压马达的输出转速□rs □


V — 液压马达的排量m3
r
T — 液压马达的输出转矩

a
v F
7、 当无杆腔进油、工作台向左运动时, 速度为 1 ,推力为 1 ,则有

v F
当有杆腔进油、工作台向右运动时,速度为 2 ,推力为 2 ,则有




2 2 2
□pA □□□D2-d 2 □p
2 4




,推力为 F ,则有 3


3 4
8、在如图所示的单杆液压缸中,已知缸体内径
D □125mm
,活塞杆直径
d □70mm
,活
D □125mm
,活塞杆直径
d □70mm
,活
塞向右运动的速度为v □0.1m
s ,求进入液压缸的流量和从液压缸流出的流量各有多

大。
解:
q 2






□ □0.1 □0.039□m3 4 s
□2□

□0.1 □0.027□m3
4 4
解:
q 2















1、单向阀 溢流阀: 减压阀:
2、单向阀的工作原理
压力油从进油口进入,从出油口流出。反向时,因出油口一侧的压力油将阀心紧压在阀
体上,阀心的锥面使阀口关闭,油流即被切断。
3、换向阀的主体结构和图形符号

4、三位四通换向阀的中位机能

油液从进油口进入,经阻尼孔到达主阀弹簧腔,并作用在先导阀阀心上。当进油压力不
高时,液压力不能克服先导阀的弹簧阻力,先导阀口关闭,阀内无油液流动。这时,主
阀心因前后腔油压相同,故被主阀弹簧压在阀座上,主阀口亦关闭。当进油压力升高到
超过先导阀弹簧的预调压力时,先导阀口打开,主阀弹簧腔的油液流过先导阀口并经阀
体上的通道和回油口流回油箱。这时,油液流过阻尼小孔,产生压力损失,使主阀心两
端形成了压力差。主阀心在此压差作用下克服弹簧阻力向上移动,使进、回油口连通,
达到溢流稳压的目的。
6、 1 — 先导阀; 2 — 主阀; P — 进油口; T — 回油口; X — 外控口; R — 阻尼孔

7、减压阀与溢流阀的区别
(1)、减压阀利用出油口油压与弹簧力平衡,而溢流阀则利用进口油压与弹簧力平衡。
(2)、减压阀的进、出油口均有压力,所以弹簧腔的泄油需从外部单独接回油箱。而溢
流阀的泄油可沿内部通道经回油口流回油箱。
(3)、非工作状态时,减压阀的阀口是常开的(为最大开口),而溢流阀则是常闭的。
8、 q □CA (□p)□
T
q —通过节流阀的流量; C —与阀口形状、几何尺寸、油液性质有关的系数; A —阀
T
口的通流截面积; □p—节流阀前后的压力差; □—指数,由阀口结构形式所决定,通常 0.5 □□□1
9、由流量特性方程可知:
1)、当阀口形状、结构尺寸及油液性质、节流阀前后的压力差一定时,只要改变阀的通
流截面积,便可调节流量。
2)、当阀口通流截面积调整好以后,若阀的前后压力差或油的粘度发生变化,通过节流
阀的流量也要发生变化。
10、压力控制回路包括调压回路、增压回路、保压回路、卸荷回路。
上一篇:机械工程未来发展
下一篇:机械工程师基础知识 100 点